一開始電影預告時,咖就想說電影上映要去看,

後來拖了拖了,也剛好去看了電影評論,但評價似乎是一般反應,所以也沒了當初的慾望。

直到昨天看了二輪片,

內心的感慨跟小小激動一直持續到了今天。

 

對於機長的一句話非常感同身受:

「我過去40年來載過上百萬名乘客,現在卻要因為208秒來決定我一生的功過?」

 

這社會的現實,當你做了100件好事的時候,卻不及只做錯了1件事就必須被抹滅了那100次,

但有時又覺得這世界好善良,公眾人物做了最壞的示範要求大眾原諒再給一次機會時,

是不是冠上的名聲愈響亮,被接受原諒的程度也就愈大??

 

 

當機長提問:「以人模擬的這個動作進行幾次練習時,才能不出錯的降落成功?」,

對方答出:「17次」時,

 咖心裡怒吼:「這17次都能死多少人了!!!」

 

當機長說:

「所有電腦模擬,你們都把人的因素排除在外,你們要是想找人為因素錯誤的話,就把人也考慮進去。」

因此多給了「35秒反應時間」的條件,終於逆轉了整個情勢。

看完模擬之後聽了事發當時駕駛艙的對話錄音,

結束之後副機長問機長的感想如何時,

機長說:「我好驕傲。」

哈哈哈,好「驕傲」的一句話。

 

 

1474735878_470f552001a4817e60390bff1a1b5685  

 

看到這畫面咖內心既激動又澎湃,

如果沒有其他方立刻伸出援手、如果沒有在短短的24分鐘內完成救援行動,

在那麼冰冷的河面上,是否還能155人一個都不少的存活下來呢??

 

 

咖去翻了其他部落文,

各位大大寫的是既有深度又非常專業的見解,

相比之下,咖這就膚淺多了。(喂)

 

但想想如果自己是當事者的話呢??

 

如果我是乘客,我會覺得「還活著」就好了,

在歷經生死一瞬間之後,慶幸自己還活在這世界上,

這樣,就好了。

 

如果我是機長,可能只等待著「審判」,

不會去想到「人為因素」而為自己爭取到那35秒的反應時間,

可能會去考慮「判決」之後面臨到的後果,

但我還是會堅信自己做對了正確的判斷,因為並沒有人因這決策而失去生命。

 

一堆調查、分析、模擬、數據……

我認為只是在給個「交待」,

給航空公司、給保險公司、給政府、給社會、給人民、給當事者……

但在事發當時這些人之中,有誰曾告訴過機長:怎麼做才是正確的判斷??

 又有誰曾說過:做就對了,有事我會負責。

 

只能靠自己的專業與經驗去做最適當的決定,

或許會發生誤判,事後也必須去承擔後果與謾罵跟法律最終的裁定,

但一切的一切,我覺得起碼自己是要問心無愧的。

 

 

「只要是人為操作,就一定有失誤的風險存在。」

如果在每次發生事情總要把人跟數據相比的話,是不是有那麼點不公平??

如果全世界的人都能做到零誤差的話,那麼還要機器幹麻??

 

 

 

咖每次搭飛機都會這樣想:

「我把命交給你們了,機長、老天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