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https://news.tvbs.com.tw/ttalk/detail/life/12441

 

文章裡的"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不管何種因素,咖認為前提都只是兩個字--體諒。

 

小孩出世,本就是一張乾乾淨淨的白紙,有父母的管教,學校的教育,他才有是非能力的辨別,

等到身心成熟法律規定成年的18歲後,他才是獨立個體,有自主意識,這時他所做的事情才需完全自行負責,

不然用年齡來區別的責任與規範,意義在哪?

所謂的"個人主義"在只是孩童時就賦予他們這樣的定義時,試問,如果孩童犯了錯,誰負責?

要讓孩童認為自己是"獨立個體"時,但他所犯的錯卻是要別人承擔,咖覺得好像也不是這個道理。

 

 

文末的一句話,咖有不同的想法。

在無法掌控小孩各種情緒時,是不是能先做出"預防"與"避免"。

咖舉兩起最近親身經歷的事件。

 

一起是四月的日本行,回程時因屬傍晚時間,所以機餐使用完畢之後機燈有調暗,這時同艙的一個小女孩就突然開始哭叫,

咖好奇看了一下,才發現到這小女孩不就是在登機前就斷斷續續哭鬧的那一個嗎?

大概持續十多分鐘,機燈開亮了,雖然小女孩的哭聲沒停,但似乎有小聲一點,後來機燈再度調暗時,小女孩又開始哭叫了,比第一次還慘還激烈,

最後空姐把小女孩抱到廚房去安撫,雖然聲音小了,但因為咖的座位只在廚房的前幾排,所以,就這樣一路聽了那小女孩的哭聲回到台灣。

咖無法理解,在無法控制自己小孩的情緒下,為什麼要帶他出國?

如果家長為了旅行但小孩因此沒人照顧的話,那是否可以為小孩犧牲一下,選擇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地方為目的?

如果家長是為了出差逼不得己必需帶著小孩去時,那試問在處理公務的情況下,孩子帶在身邊就不會影響到嗎?

在飛機上,或許是很多旅客能充份運用的寶貴時間,

比如閉目養神、比如處理公務、比如緩和情緒、比如思考人生……

種種的因素下,為什麼要要求別人去體諒你小孩的不適而產生的吵雜環境?

在要帶小孩出國前,是否就先該評估是否能做到不打擾到別人的情況下再帶出國呢?

不只是出國,只要搭乘大眾運輸是不是都是如此?

吵鬧不說,就好比有些小孩瘋狂踢前座椅子時,大人卻若無其事的覺得這沒什麼,

咖都想說你來坐我前面換我踢你椅子,看你覺得這還有沒有什麼。

 

第二起是咖去關島住的飯店,隔壁的一對夫妻每次關門聲必定是響徹雲霄到連窗戶都在震動,

咖的朋友很生氣的說了一句:「我在家也要聽這聲音,我連出國了都還要聽到這個聲音!!!!!」

就像文中例子"歐洲事件"的媽媽要求其他旅客體諒時,那妳是否清楚或許其他旅客就是因為周遭環境也存在小孩的哭鬧聲而選擇出國放鬆心情呢?

如果出國後也需聽到小孩哭鬧聲而被要求體諒時,那是不是就失去他出國的意義?

 

咖沒有小孩,但咖家有侄子,在還無法掌控他任何情緒時,咖爸咖媽都儘量避免帶他去會影響到別人的公共場所,

之前帶去餐廳吃飯,咖侄子開口"啊"了一聲後,咖爸是立馬放下碗快、抱起侄子、衝向門口,一氣呵成的動作,

咖從來不知咖爸這老人家的反應能那麼靈敏迅速,後來就是大家輪著吃完抱著侄子在附近晃晃,

那次之後,再也沒人提議要去餐廳吃飯了……

 

咖覺得小孩的情緒跟無法掌控,不是拿來要對方體諒你的藉口,完全是取決於家長的做法而己,

為什麼有些人家的小孩就是那麼有家教?為什麼有些人家的小孩就可以吵到天翻地覆?

咖覺得還是那兩個字--體諒。

因為"體諒",可以改變很多事情所造成的結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